顯示具有 地球的年齡-科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地球的年齡-科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地球年龄只有一亿年左右:推翻进化论假说

(2010-11-25 10:04:19)

标签:

文化

之所以转载这篇文章,是因为看了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里“劫是什么意思”,算了一下地球的 “住劫”开始到现在,应该是1.5亿年左右,和科学界公认的46亿年明显不符合。所以在网上搜到了这篇文章,同时也附上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里“劫是什 么意思”一文,以供佛弟子们参考。

---------------------------------------------
地球年龄只有一亿年左右:推翻进化论假说
---------------------------------------------

作者:佩森   

首先讲个笑话,有一栋石头做成的房子,让现代地质学家考证房子的年龄,他们使用放射性测量法测量其中一块石头,结果是石头房子的年龄有几十亿年,居然和地 球的年龄差不多,而实际上这栋房子可能只建了几十年。现实生活中要考察一栋房子的年龄,人们不会用放射性测量法去测量,更好的方法也许是通过观测房子横梁 上集灰的厚度或者房子被侵蚀的程度来推断房子的年龄。

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地质学家们热衷于用放射性测量法测量地球的年龄呢?这些都是进化论惹的祸。实际上在进化论流行以前的十九世纪,历史上的确有不少大科学家 使用地球上沉积物的厚度、大洋盐度的起源、热力学原理等三种方法来推断地球的年龄,三种独立的方法得到的一致结果是地球年龄约一亿年,比放射性同位素半衰 期法得到的结果几十亿年普遍要小得多。

一亿年左右的地球年龄让达尔文的进化论犯了愁,因为这个时间对于进化论假说的物种进化是不够的,而放射性测量法出现以后,得出地球年龄有几十亿年,正好迎 合了进化论,所以二十世纪的进化论者极力推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来测量地球年龄。可是到了现在的二十一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假说已经漏洞百出,这个地球年龄的测量方法也得重新审视了。

一.用放射性测量法测量年龄的八个大笑话

碳-14年代测定法的矛盾,这个测量法是用来推算有机体或曾经是生物一部分的物质之年代:

在刊物上发表的各种科学文章,用碳-14推算出来的年代,,到底有多可靠呢?许多科学家认为用这种方法计算年代非常可靠,像瑞士生产的钟表那么精确。不过,让我们客观地思考几个例证,来看出这个方法的可靠性,其实大有疑问。

(1)仍然活着的软体动物,居然被碳-14年代测定法认定有2,300年之久,这些资料刊载于1959年12月11日《科学杂志》第130期;

(2)1970年3月7日,《自然杂志》(Nature)第225期报道,曾有人以碳-14年代测定法,对英国一座古堡的迫击炮所含的有机物质进行推算。这个古堡的历史有787年,可是用碳-14年代测定法却推算出7,370年;

(3)经过防腐保存的海狗死了30年,碳-14年代测定法却断定它有4,600年之久,这是1971年《美国南极杂志》(Antarctic Journal of the United States)第6期的报道。

(4)1984年,《科学杂志》(Science)第224期,第58-61页中指出,在美国有一群科学家用碳-14年代测定法推算一只活生生蜗牛的外壳年岁,结果是那只蜗牛已有27,000岁。

其它放射性测量法的矛盾,这些测量法是用来推算无机体或无生命的物质之年龄:

(5)用放射性测量法来推算化石,地球岩层或地球本身的年代,并不像我们所听到的那么准确可靠。例如1968年7月15日在《地球物理研究专刊》(Th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第73期报道,大约在200年前于夏威夷的水中所形成的火山岩,曾以钾-氩法推算其年代,结果显示它为1亿6千万年至30亿年前形成的岩石。

这类例子多不胜数。这足以证明放射性测量法所推算出来的年代,与实际形成的年代,有非常离谱的差距。1976年12月,在《国家地理杂志》里报道有关由强生(Donald Carl Johnson)所发现的一些人体骸骨。他把这副人体骸骨称为“露西”,认为“露西”就是猿与人之间非常可信的关连。第801页指出,这副骸骨大约有 300万年之年龄。

这年代的确定是就此化石周围的火山岩,采用钾-氩法推测而来的。很难想象这么一个将两百年年龄的火山岩误认为亿万年年龄的测量方法,居然被进化论者用来确定“露西”骸骨的年龄,妄图证明存在着人与猿之间的过渡形态。而这个“露西”居然被称为“人类祖母”,真是一大笑话。

(6)放射性测量法有许多缺乏一致性的地方,叫人置疑其准确性与可靠性。例如,阿波罗11号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科学家曾用四种不同的放射性测量法推算其年代,但却产生了四种不同的结果:(1)Pb207-Pb206法=46亿年;(2)Pb206-U238法=54亿1千万年;(3)Pb207-U235法=48亿9千万年;(4)Pb208-Th232法=82亿年。从同一个地点取回 的月球岩石,用钾-氩法的方式推算,年代则为23亿年。再用另外五种不同的方法推算,又得到五个不同的年代。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这些资料曾在 1970年1月30日《科学杂志》(Science)第167期上发布。

(7)此外,科学家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来推算阿波罗16号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其结果是由70亿年至180亿年的差距。负责研究的科学家认为这些年代都不 正确,因为这些样本含铅量过高。过后,他们将这些样本以酸性处理的方法,把铅去掉,推算的结果为38亿年,这样的结果才较可以考虑接受。这是 1973年1月30日《科学杂志》(Science)第916页上的报道。

(8)库克博士(Dr. Melvin Cook)是研究铀衰变成铅这个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发现铅并非如“假设”所说,只从铀衰变而来。他应用中子反应(Neutron reaction)修改了放射性测量法。结果,一块曾被测定为6亿高龄的质寒武纪时代石块(Cambrian Rock),经修定测试后,只有数千年的年岁。

总结:

不同的放射性测量法对同一块石头的年龄,都有不同的答案,其差异介乎几百年至几十亿年。进化论者只选那些合乎他们理论的数字。

支持进化论的斯达腓(W. Stansfield)诚实地指出:“明显地,放射性测量法虽然一向受人信赖,它们实际上是不可靠的年代测量法。用不同方法测量地层,常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没有一个长期绝对可靠的辐射钟。”

总括来说,用放射性测量法来推算化石、地球岩层或地球本身的年代,并不像我们所听到的那么准确可靠。作为聪明的读者,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去怀疑这些年代的 可靠性。在下面,我们将看到大多数其它的地球年代推算法,都一致表明地球是“年轻的”(大约只有数千万年至一亿年左右),而并非像进化论者所说的 45亿至50亿年之久。

二、三大独立方法证明地球年龄只有一亿年左右

用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法这种方法得到的地球年龄严格来说只是构成地球的岩石年龄。如果地球并不是现在科学家们认为的是从星际气体汇聚而成,而是由太空中的 大块岩石通过某种机制聚合而成,那么岩石的年龄就可能与地球年龄大相径庭。就好比我们用测定房子的基石年龄来推断一座房子的年龄一样,得到结果肯定比房子的实际年龄要大得多。

更好的方法也许是通过观测房子横梁上集灰的厚度或者房子被侵蚀的程度来推断房子的年龄。对于地球年龄也一样。实际上历史上的确有不少大科学家使用地球上沉 积物的厚度、大洋盐度的起源、热力学原理等三种方法来推断地球的年龄而且得到的结果比放射性同位素法得到的结果普遍要小得多,三种独立的方法得到的一致结 果是地球年龄约一亿年。

(1)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爱尔兰人John Joly于1899年认为海水刚形成时是淡的,是陆上来源的矿物质使之变咸,由此可以根据每年流入的矿物质总量和海水总含盐量计算出地球的年龄(八千万到 一亿年)。品尝一下海水的味道,我们会发现它又苦又咸,这是因为海水中含有盐份的缘故。海水中的盐被认为是陆地的降雨冲刷地表面,最终将溶解的物质带入大 海的。人们已经知道海水中的总含盐量是1.6亿亿吨,而每年流水由陆地搜刮走的盐份是1.6亿吨。这样,用后一个数去除前一个数,就可以得到地球的年龄, 结果是1亿年。

(2)大名鼎鼎的英国物理学家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也就是后来的开尔文勋爵)计算出地球年龄约为一亿年。开尔文是19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在漫长的生涯里(他活到1907年,享年83 岁),他写了661篇论文,总共获得69项专利(因此变得很富裕),在物理学的差不多每个学科都享有盛誉。

其中,他提出一个方法,后来直接导致制冷技术的发明;设计了绝对温标,至今仍冠以他的名字;发明了增压装置,使越洋发送电报成为可能;还对海运和航海作了 无数改进,从发明一个深受欢迎的航海罗盘,到创造第一个深度探测器。这些只是他有实用价值的成果。他在电磁学、热力学和光的波动等理论方面的成果同样是革 命性的。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格拉斯哥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开尔文是当时最具影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采用当时已知的热力学原理来计算地球的年龄。1862年,在为一本 名叫《麦克米伦》的通俗杂志写的一篇文章里,根据对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流的观察以及以往对深部矿床的开采经验,开尔文知道地球的内部比地表要热得多。因 此,他期望通过观察地表和地内的温度差别(即所谓地温梯度)来推测地球的形成年龄。他假定地球的初始状态是一个温度约为3850oC的熔融体。因此,他的 计算结论是约需1亿年的时间才能使地球达到现在的地温梯度值。这一时间即被他视为地球的年龄。

(3)有一位知名地质学家叫做约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他的估算方法是先测量出正常情况下剥蚀的速率,从而得到沉积岩石的形成速率(因为沉积岩石的“原料”正是来自于流水风沙对于已有岩石 的剥蚀),再利用地质图计算所有沉积岩石的总厚度,一除即知(得数是九千六百万年)。当然,他也知道这样的估算很粗糙,但是毕竟是独立于冷却法的新思路。 验证科学结论时,同一思路得出同样结果不足为奇,不同思路得出结果相仿那才叫好结果。

实际上历史上的确有不少人从地球上沉积物的厚度来推断地球的年龄而且得到的年龄比放射性同位素法得到的结果普遍要小得多。比较有影响的如A。凯基(A. Keikie)在1868年,1899年和T. H. 胡胥利(T. H. Huxley)在1869年得到的结果一亿年;J. 约力(J. Joly,1908)和W. J. 苏勒士(W. J. Sullas, 1909)的八千万年;查尔斯D. 沃尔科特(Charles D. Walcott,1893)的三千五百万到八千万年;以及T. M. 李德(T. Mellard Reade,1893)的九千五百万年。

三、为什么地球年龄一亿年比地球岩石年龄几十亿年要小得多?

为什么地球年龄一亿年要比地球岩石年龄小得多?目前的天文研究表明我们的地球在历史上可能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变动。例如:位于麻省的哈佛--史密苏年小型行星研究中心(the Minor Planets Center of the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的天文学家迪姆·斯帕尔(Tim Spahr)博士认为,从统计上来讲,每隔一亿年就会有一颗直径为六英里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使地球发生剧烈的变化。

如果我们跳出进化论、无神论的框框,就很容易解释了。“这一期地球的开始是在一亿年前,。。。。。。。地球这个位置以前的那些星球也是经过很多次解体与再 造了,那么在宇宙中有许多星球解体后,飘浮在空中形成了尘埃与小的星体。庞大的天体中星球不断的解体,不断的重新组合。它的解体就是爆炸。地球也是由以前 的地球不断的爆炸再重新组合下一个地球的,爆炸一个组合一个。

太空中有许多尘埃,有的个儿很大,有的象一块大石头,有的有几平方公里,有的甚至于上百平方公里。每个星球上都有过文明,以前的地球上也有文明,那么有许 多大块的没有完全炸毁的那个物体上面就会留有过去生物的文明。重新造就地球的时候,把这些宇宙的尘埃弄在一起,重新再造的地球,就会遗留下以前的地球或者 是外星球上面的文物、文明遗迹。所以这对现在地质学家与历史学家来说,。。。。。。

他们无论通过什么办法也研究不出来到底这个地球上的物质是什么年代的。这个地球,。。。。。。到目前为止也正好是一亿年了,也到了同它以前在这的地球同年 龄了。”(Lecture Tour in North America)。根据西方的天主用泥土造人传说或者东方的女娲抟土造人传说,人在神眼里是像泥土一样渺小,地球也大不了多少,神如果要造地球,就像人造 一座石头房子一样,可能会将宇宙中的一些石头尘埃聚拢在一起,就成了地球了,人类的家园就是这样形成的,因此地球的整体年龄一亿年就可能比其个体岩石的年 龄几十亿年要小得多了。

总结一下,地球年龄只有一亿年左右的三大证据,再一次有力的推翻了进化论的假说。附--进化论还不能回答的疑问或曾经的失误:

(1)海克尔胚胎发育的重演律,目前已被否认,鲜有人提起了。

(2)中间形态化石的缺乏,寒武纪物种“大爆炸”。

(3)地层的年代由指针化石确定,而指针化石的年代基于进化论。如果问古生物学家化石的年代,他们会根据岩层的年代告诉你化石的年龄。有循环论证的嫌疑。

(4)很明显地,地质学与碳-14年代测定法所推算出来的年代,有很大的差距。然而可笑(应说可悲)的是,即使两者之间彼此矛盾,进化论者仍然接受这两种推算年代的方法,并认为两者都是正确和可靠的。

《加拿大人类学杂志》(Anthropological Journal of Canada)曾发表一篇文章,标题为“放射性碳:错误的年代”。李·罗伯特(Robert Lee)在文中道出重点:“无可否认,放射性测量法所引发的困难既深远且严重。。。我们并不惊奇有一半按此方法测出来的年岁已被推翻;问题却是:为何其馀的一半仍然被相信呢?”

(5)不同的放射性测量法对同一块石头的年龄,都有不同的答案,其差异介乎几百年至几十亿年。进化论者只选那些合乎他们理论的数字。

(6)为什么地球年龄一亿年要比地球岩石年龄几十亿年小得多?进化论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
正信的佛教 - 劫是什么意思  圣严法师讲述
---------------------------------------------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注七)

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第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第二、中劫:经过二十个小劫,称为一个中劫。因为,据佛典中说,我们所处的地球,共分‘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每一阶段的时间过程,均为二十个小 劫,在这四大阶段中,唯有‘住’的阶段,可以供人类生存。初‘成’的阶段是由气体而液体。再由液体而凝固,所以不堪人类的生活。到了‘坏’的阶段,正在剧 烈的破坏之中,也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据说是经过四十九次大火灾,七次大水灾,一次大风灾之后,地球便归消失。坏劫终了,‘空’劫开始,在空无一物中再经过 二十小劫,另一新的地球便又逐渐形成,进入另一期的‘成’的阶段。佛教把这成、住、坏、空的四大阶段,称为四个中劫,分别称为成劫、住劫、坏劫、空劫。

第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换句话说,地球世界的一生一灭,便是一个大劫。然而,坏劫中的每一次大火灾,可从无间地狱,一 直烧到色界的初禅天;每一次大水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淹到色界的二禅天;最后一次大风灾,可从无间地狱一直吹到色界的三禅天。也就是说,每一次大劫的范 围,除了色界的第四禅天及无色界的四空天,三界之内的动植飞潜,一切万物都是在劫难逃。不过,不用悲哀,当坏劫来临,此界的众生,或者已转生他界,或者已 直升第四禅天,不会有一个众生没有安身之处。

佛经上所称的劫,如不标明中劫或小劫,通常是指大劫而言。在三界的众生,未了生死之前,最短的寿命短到即生即死,最长的寿命是修四空定的无色界众生,最长 的有想无想天寿命长到八万四千大劫,他们的生命,相当于地球的八万四千次生灭的过程,所以在他们自以为已经是不生不死,其实,八万四千大劫终了,仍然要接 受生死,在佛眼看来,八万四千大劫,也仅刹那之间的时光而已,唯有修持解脱道,空去了‘我’,才入涅槃──不生不死的境界。唯有再进一步空去了‘法’,才 能称为菩萨,自己解脱生死仍不住于涅槃,随类应化众生,走向成佛之道。

按以上的说法,一个小劫为1680万年,一个中劫为3.36亿年,一个大劫,也就是地球一次生灭,是13.4亿年。按一下的红字算来,如果现代天文学认为的地球的年龄,按照住劫开始算的话,地球的年龄应该为3.36*0.45=1.51亿年。和上面那篇文章里的一亿年在一个数量级上。

大家也许要问:我们的地球还有多少长的寿命呢?这个嘛!可有一个比喻,如果地球的‘住’劫寿命是一百岁的话,那末,如今的地球,尚在四十五岁的阶段,住 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所以,请大家安心地生活下去,不用担心耶教所说的‘地球末日到了’。不过,在每小劫的减劫减到十岁的寿命之 前,也有疫疠、饥荒、刀兵的三灾降临人间,由于减劫人心的日益堕落,自作自受,可是,这三种小灾是局部性与暂时性的,人类虽将死亡惨重,但不会消灭。相反 的,倒有一个好消息报告大家:在此以后的十个半小劫之中,尚有九百九十六位佛陀,将在我们的地球世界成佛,今后第一位来此成佛的,就是弥勒佛,所以佛教称 弥勒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弥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八万岁时,大约距离现在是五十六亿年(以千万为亿计算)。(注八)

至于人寿的增减,乃至增长到八万四千岁,我们不妨信为事实,因为大小乘经中,都有如此的记载,并说‘其寿减至十岁时人,女生五月便行嫁;是时世间酥油、石 蜜、黑蜜诸甘味,不复闻名’。又说:‘八万岁时人,女五百岁始行出嫁;时此大地坦然平整,无有沟坑丘墟荆棘,亦无蚊虻蛇蚖毒虫,瓦石沙砾变成琉璃;人民炽 盛,五谷平贱,丰乐无极。’(长阿含经卷六)

注七:劫与三世劫的千佛。时间参看佛祖统纪卷三○(大正藏四九册二九七~三○二页)。

注八:阿僧只为华严经中百二十四个大数的第一○五个。若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则一阿僧只相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又各为无央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3b70d70100n78x.html

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地球有多老?


 





待續。。。

elearning.ice.ntnu.edu.tw/km/Data/Teacher/22964/Data/教材/5102/1.ppt
球的年龄有多大?
  地球究竟高寿几何呢?

  中国古人推测:“自开辟至于获麟(指公元前481年),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17世纪西方国家的一个神甫宜称,地球是上帝在公元前4004年创造的。如此等等说法,纯属臆想,毫无科学根据。

  最早尝试用科学方法探究地球年龄的是英国物理学家哈雷。他提出,研究大洋盐度的起源,可能提供解决地球年龄问题的依据。1854年,德国伟大的科学家赫尔姆霍茨根据他对太阳能量的估算,认为地球的年龄不超过2500万年。1862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汤姆生说,地球从早期炽热状态中冷却到如今的状态,需要2000万至4000万年。这些数字远远小于地球的实际年龄,但作为早斯尝试还是有益的。

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明了同位素地质测定法,这是测定地球年龄的最佳方法,是计算地球历史的标准时钟.根据这种办法,科学家找到的最古老的岩石,有38亿岁。然而,最古老岩石并不是地球出世时留下来的最早证据,不能代表地球的整个历史。这是因为,婴儿时代的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球体,最古老岩石是地球冷却下来形成坚硬的地壳后保存下来的。

本世纪60年代末,科学家测定取自月球表面的岩石标本,发现月球的年龄在4446亿年之间。于是,根据目前最流行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的天体是在差不多时间内凝结而成的观点,便可以认为地球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然而,这是依靠间接证据推测出来的。事实上,至今人们还没有在地球自身上发现确凿的“档案”,来证明地球活了46亿年。
(摘自《世界未解之谜》)

【轉貼】如何知道地球的年齡


每過一年,大家都要長大一歲。一年,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個比較長的時間,可是這在地球的歷史上,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質學家發現:覆蓋在原始 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一般來 說,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殼的年齡還不等於地球的實際年齡,因為在形成地殼以前,一般地球還要經過一段表面處於熔融狀態的時期,加上這段時期,地球的年齡估計約有46億年。這是個很大的數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齡大的星球還多著哩。

地質科學家說地球至少有46億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那麼,我們是怎樣知道地球年齡的呢?

推算地球年齡,主要有岩層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蛻變方法等。根據鑒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蘭島西部戈特哈布地區發現的阿米佐克片麻 岩,年齡約有38億歲。

而太陽系的碎屑,年齡都在45億年-47億年之間。因此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成員大都在同一時期形成。

依照人 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 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 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儘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栖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 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 了許多金屬礦藏。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 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 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

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關於宇宙和地球年齡的科學研究

目前估計宇宙年齡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測定球狀星系中最暗的白矮星的年齡,其基礎是目前 的星系演化理論。現在科學家認為球狀星系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白矮星是星系中最古老的星體,而且越暗淡的白矮星越古老。白矮星是質量與太陽相當但體積僅 與地球相當的一種星體,所以其密度是水的一百萬倍以上。白矮星由於熱輻射發光而逐漸冷卻,通過估算白矮星冷卻的時間,科學家們可以推斷出白矮星的年齡從而 估算出宇宙的年齡。

從最新哈勃望遠鏡觀測到的白矮星數據,科學家們推斷宇宙年齡在130-140億年之間。另外一種方法是哈勃常數(H0) 法,其基礎是目前流行的宇宙大爆炸理論。現代天文觀測顯示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所以星系之間的距離在逐漸增加。哈勃定律指出星系之間的退行速度(v)和它 們之間的距離(d)有一個簡單的正比關係,v=H0×d,假定哈勃常數(H0)不隨宇宙年齡而變化,測出了兩個星系間的退行速度和距離,1/H0=d/v 就給出了自從大爆炸兩個星系分開經歷的時間,也就是宇宙自大爆炸以來的所經歷的時間。目前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宇宙年齡約為130億年。但是最近的觀測表明宇 宙受一種神秘的力量所推動,正在加速膨脹,所以哈勃常數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且最近的一些天文發現(如古老星系中眾多新星體的產生,星河的重組與更新,大 量新星體的暴生,神秘的暗物質,頻繁的GAMMA爆等等)表明,現代科學對宇宙的認識還很不全面,因此對宇宙的年齡的推斷很可能是有局限的。

目前層出不窮的天文新發現已經對現有的宇宙學理論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科學家們對宇宙的看法也在逐漸改變。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爾.斯坦哈特(Paul Steinhardt)和英國劍橋大學教授內耳.圖羅克(Neil Turok)最近提出了宇宙循環爆炸重組的模型。該理論認為,宇宙無始無終,不斷處於從生長到消亡的循環過程中。據BBC報導,提出這個理論的宇宙學家們 說,宇宙必然是這樣,這才可以解釋宇宙間一個重大的疑團:為什麼星體和各星系都在背道而馳(宇宙膨脹),越離越遠。宇宙原本已經奇幻莫測,有黑洞、夸克 星,還有不斷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的粒子。斯坦哈特說,這些公式預測宇宙無始、無終,一次次宇宙大爆炸將會永不止息,不斷發生。他說:“我們這幅圖畫所提 出的大爆炸並非時間的開端,而只是一連串爆炸循環當中的最新一次而已。在這些循環當中,宇宙經歷加熱、膨脹、冷卻、停滯、空虛,然後再度膨脹。”根據這個 理論,宇宙將會繼續膨脹,然後在宇宙某個角落發生另一次大爆炸,一切重新開始。他們指出,如今的宇宙是在上個宇宙的塵埃中誕生的。目前科學家正在地球上和 太空中建造新一代的儀器來證實或者否定宇宙無始無終的說法。

現在科學界所公認的測定地球年齡的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法。其方法是測定古老 岩石中放射性衰變的母元素和一些子元素的含量關係(所謂的等時線)來推斷地球的年齡。這個方法的假設主要有三條:一是地球最初是由星際氣體匯聚而成,慢慢 冷卻後形成現在發現的古岩石;二是這些古岩石中的礦物質或結晶基本是與外界隔絕的,也就是自其形成以來沒有與外界發生物質交換;三是用於測定年齡的岩石中 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在漫長的時間裡是基本恆定不變的。用這種方法測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得到的地球的年齡約是38-39億年,月球上的岩石更古老一些, 約是45億年。現在科學界所認為的地球年齡45.4億年實際上是從太陽系中的最古老的隕石年齡推斷的,因為科學家認為它們應當有相同年齡。

但是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地球年齡嚴格來說只是構成地球的岩石年齡。如果地球並不是現在科學家們認為的是從星際氣體匯聚而成,而是由太空中的大塊岩石通過某種 機制聚合而成,那麼岩石的年齡就可能與地球年齡大相徑庭。就好比我們用測定房子的基石年齡來推斷一座房子的年齡一樣,得到結果肯定比房子的實際年齡要大得 多。更好方法也許是通過觀測房子橫樑上集灰的厚度或者房子被侵蝕的程度來推斷房子的年齡。對於地球年齡也一樣。實際上歷史上的確有不少人從地球上沉積物的 厚度來推斷地球的年齡而且得到的年齡比放射性同位素法得到的結果普遍要小得多。比較有影響的如A.凱基(A.Keikie)在1868年, 1899年和T.H.胡胥利(T. H. Huxley)在1869年得到的結果一億年;J.約力 (J. Joly, 1908)和W.J.蘇勒士(W.J.Sullas, 1909)的八千萬年 ;T.M.李德(T.Mellard Reade,1893)的九千五百萬年;以及查爾斯 D.沃爾科特(Charles D. Walcott, 1893)的三千五百萬到八千萬年。在現代同位素半衰期法測定地球年齡佔主導以後這些方法就逐漸被人們遺忘了。主要原因是這些結果比同位素半衰期法得到的 結果小很多,科學家們認為地球的年齡應該和地球上的岩石年齡一樣;還有這些方法涉及一些複雜的地球地質演化過程,有些數據難於精確估算等等。

目前的天文研究表明我們的地球在歷史上可能曾經發生過很大的變動。例如:位於麻省的哈佛--史密蘇年小型行星研究中心 (the Minor Planets Center of the 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的天文學家迪姆.斯帕爾( Tim Spahr )博士認為,從統計上來講,每隔一億年就會有一顆直徑為六英里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使地球發生劇烈的變化。

科學家們原來認為元素的半衰變期是 不隨時間變化的。但是最近一期8月8日的自然雜誌(第418卷,602頁)發表了一篇文章,澳洲南威爾士大學的一組天文學家通過研究古老星系中的原子光譜 發現精細結構常數是隨時間變化的。他們由此推斷光速不是隨時間不變的常數。因為元素的半衰變期和光速有關,因而也可能是隨時間變化的。如果真是這樣,用元 素半衰變期測到的岩石的年齡可能都是有疑問的。

posted on Sunday, June 25, 2006 12:14 AM

http://blog.blueshop.com.tw/pendm/archive/2006/06/25/3046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