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僅在澳大利亞,據科學家記錄,許多鳥類的同性戀伴侶都會共同撫養小寶寶,有的雌性通過“一夜情”得到鳥蛋;也有的雌性鳥會把自己的鳥蛋贈送給一 對雄性鳥,由“他們”代為孵化撫養,雄性火烈鳥家庭就屬于後者。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雄雄”組合的家庭往往比“雌雄”組合得更為成功。因為“他們”敢作敢 為,富有進攻性,能佔有更多的地盤和資源,所以養育的孩子也就比普通家庭更多。 鳥類還不是同性戀行為最多的動物。澳大利亞生物學家傑夫‧麥克法蘭博士曾對全球現存的動物學文獻進行過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在文獻中靈長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最多,接下來才依次是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昆蟲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科學家認為,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有時只是為了取樂,還有的是出于社會紐帶的需要。許多群居動物有著復雜的社會係統,個體需要尋找同盟來獲得幫助和 保護。同性戀關係是找到夥伴的先決條件,單一的異性戀則成了一種劣勢。產于非洲的矮黑猩猩就是這樣的動物,同性矮黑猩猩通過性來化解個體間的衝突。還有一 些動物在成年之前會出現一個階段的同性戀行為,比如雄性小海豚,科學家認為這可以幫助它們彼此之間建立起終身的友誼。

http://big5.china.com.cn/info/pet/2011-05/03/content_22479221_2.htm
動物同志
新世紀周刊2007年01月09日

科學家觀察到動物之間存在大量的同性戀行為一場在挪威奧斯陸舉辦的同性戀動物展覽會正引發軒然大波。

這個名為“違背自然?”的展覽力圖向公眾說明:人類同性戀如同鯨魚和蠕蟲的同性戀一樣,並不違反自然法則。

在展覽現場,你可以看到以下圖片:兩隻呈同性戀站姿的雄性長頸鹿,一對雌性同性戀天鵝夫妻,兩條相互挑逗的雄性鯨魚。

展會總監格爾·索裏說:“同性戀行為已在至少1500個動物種類裏被觀測到,其中大約500例已完整記錄在案。”

在幾年前,動物學家還沒有注意到這點。例如,觀察研究非洲長頸鹿的過程中,當一隻雄性長頸鹿騎在另一隻同性的身上,即使是科學們已觀測到動物有射精行為,他們也只單純地把這一現象記錄為“領土之爭”,因為科學家們認為那不是性活動,也不可能是性活動。

另一方面,這也是個禁忌領域。有人指出,動物學家們之所以不敢對此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是因為這是一個容易引起人們聯想的敏感問題。人們會不自覺地將這些動物,尤其是靈長類動物與人類進行比較。
現在,科學家的觀念已經得到了更新。

美國《內分泌學》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結果稱,至少在130種脊椎動物中也都存在著同性戀行為或者是同性性行為。

澳大利亞生物學家、紐卡斯爾大學的傑夫·麥克法蘭博士對全球現存的動物學文獻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在文獻中,全世界被記錄下有同性戀行為的 動物共450種,其中靈長類和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同性戀行為最多,其次是鳥類、爬行類、兩栖類、魚類、昆蟲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在這個調查中,雄性長頸鹿中 之間交往行為的80%都被認定與性有關;超過30%的靈長類動物被認定具有同性戀行為;超過130種鳥類熱衷於同性戀。

關於動物同性戀的原因,目前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是天生的,有人認為是動物對性識別的錯誤造成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同性戀只是動物們的遊戲,如加拿大 阿爾伯塔省萊斯布裏奇大學的動物行為教授保羅·瓦齊說:“它們這樣做也許只是為了取樂而已。它們從這樣的行為中得到性快感和性滿足,和進化無關。”


http://www.armbell.com/forum/viewtopic.php?t=3674&sid=01528bc6ae85e037673e6d5b81c1820a&mforum=liberalhk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Ricky Martin with Oprah



























同性戀的科學
Tottoro2009/02/27
在我提出一些科學上的證據,來解釋同性戀行為的形成是受到遺傳以及隨機的環境因素的影響之前,應該先說明我在這個議題上的個人立場。我們其實有好幾位最好 的朋友是同性戀者,因此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如果要嚴格來說的話很可能是會有偏見的。然而,以下要提供的僅僅是我從一些科學界的研究所學到的一點資訊﹔我 個人的看法對這些資料並沒有任何影響。其次,對於不喜歡同性戀的人,我認為大家也應該給他們多一些空間。很可能他們是根據過去的經驗,而導致這些負面的看 法或情緒。在台灣這 樣的社會中,大多數人並沒有機會遇到會公開表示他們是同性戀的人。因此,對於他們來說,這些都是「不正常」的行為,當然我們往往就會傾向於拒絕不正常的 事。我想說的是,沒有必要對討厭同性戀的人過度嚴厲。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每一個人在社會中都必須容忍彼此的差異﹔而我目前對同性戀者的概念也是經歷了一 連串的調整,才變成今天的想法。

一些統計數據
許多研究發現,同性和異性的伴侶之間對彼此的關係滿意度和互相的承諾其實是類似的。許多同性戀者也有持久的關係﹔美國的調查數據顯示, 有18 %到28 %的男同性戀者,和8 %到21 %的女同性戀者在一起生活有10年以上。當然也有一些數據證明,同性戀的人往往比異性的夫婦容易放棄他們的關係,但也有證據顯示這可能是由於同性戀在世界大多數地區不能合法結婚,因此缺乏法律約束力。如果異性的伴侶沒有結婚,一旦出現問題的時候,很可能也同樣容易放棄他們的關係。

動物界的同性戀
動物王國裡也有不少同性戀的行為,特別是在群居性的物種,例如海洋鳥類和哺乳動物(猴子和人猿)。同性戀的行為在1500種的動物中被觀察過,其中的 500種是有據可查的﹔所以說,生物自然界的同性戀是存在的。比如說,雄性企鵝會一起築巢,並利用石頭代替企鵝蛋,也會一起孵卵。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是發生 在2004年紐約中央公園動物園(Central Park Zoo)的一對雄性企鵝身上,動物園的人把已經受精的企鵝蛋放進他們的巢裡面,結果這一對企鵝爸爸們一起把蛋孵化,後來小企鵝出生後也被他們一塊兒養大。

以雙胞胎來研究同性戀的形成
其實有許多科學研究是有關同性戀的起源,在這裡我只會提及一個去年才發表的調查。在這項研究中,他們的對象是在瑞典的所有成年( 20-47歲)的雙胞胎。在同卵雙胞胎身上,他們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而異卵雙胞胎只有來自父親那一半的基因是相同的。因此,與同卵雙生的雙胞胎相比,異 卵雙胞胎所顯現的遺傳因素只有一部分會影響他們的性向特質。 這個研究調查了三千八百二十六對雙胞胎( 7652人) ,詢問他們的異性和同性夥伴的歷史。總體而言,在男性的同性戀行為中遺傳的因素佔約百分之三十五,而環境因素則佔百分之六十四。換言之,男性成為同性戀的 發展途徑不僅僅是一個而是複雜多變的。對女性來說,遺傳學解釋了大約百分之十八的同性戀行為,其他的環境因素大約是百分之六十四,而家庭環境則佔約百分之 十六。 根據科學家的報告,遺傳和環境因素(這也可能包括胎兒在子宮內受到不同賀爾蒙的影響)是決定同性戀行為的重要原因。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發現任何單一的「同性 戀基因」或者單一的「環境因素」可以用來決定同性戀的傾向。

在許多宗教的想法中,同性戀往往還是不容易被接受的。然而,日前已經有一些教會開始提倡要「愛與憐憫」同性戀的人,雖然他們對同性戀的關係仍然不贊成。也許有很多人不喜歡或不習慣同性戀的這個現象,但只要不要歧視或以暴力對待同性戀人,我個人是覺得他們仍有自由可以保持自己的觀點。

我們的一個同志朋 友有一次告訴我說,他常常很羨慕異性戀的伴侶,因為我們可以公開在街上與自己喜歡的人手牽手,也沒有人會以奇怪的眼光相向。他的這句話使我意識到同性戀的 人在我們的社會中需要面對多少的壓力﹔其實如果再想深一點,當我們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鼓吹平等人權的時候,何時我們會特別去表示我們所要保護的人權只是異 性戀者的人權呢﹖ 我們另外有一對同性戀的朋友已經在一起將近20年了﹔當他們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在美國領養小孩的時候,他們去俄羅斯領養了兩個小兄弟。這個故事的關鍵是, 其實這兩個孩子天生就有疾病,需要醫療和照顧,所以在俄羅斯沒有人願意領養。 但是我們這一對同性戀的朋友願意,也把這兩個很可愛又頑皮的小男生撫養長大。

當然有些人可能就會問另外一個問題:在同性戀家庭長大的兒童會不會成為同性戀者呢?答案是,已經有很多的證據顯示同性戀伴侶所養大的兒童並沒有更高的機率 會比異性戀者撫養的兒童變成同性戀者。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的, 「如果異性的父母無法確保自己的小孩也是異性戀者,那麼就沒有理由得到同性戀者的小孩也將是同性戀者的這種結論。 」

很久以前,我和一位好朋友討論過 一個議題﹕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回家告訴你說他是同性戀者時,你將會如何反應﹖我當時的回答是,「不管我的孩子是怎麼樣,只要他或她是一個好人我就會接受他 們的生活方式。不過,我可能會祈禱我的孩子不會是一個同性戀者,主要是因為他們的生活將會困難得多。」但是我那一位很明智的朋友給我上了一堂課,她說: 「你不應該祈禱沒有同性戀的孩子,你真正該祈禱的是,你的孩子有足夠的勇氣可以經得起任何社會的壓力,並且看重自己引以為傲」。 沒錯,我當時的想法是錯的,而我的朋友是絕對正確的。

http://www.ipobar.com/read.php?tid-57900.html
「同志」議題的佛法觀點 --轉載自釋昭慧法師



釋昭慧
(玄奘大學應用倫理研究中心主任)

依佛法觀點,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同志」課題?吾人不妨從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共同特質作一分析:

一、情欲是生理與心理的綜合反應,生理的訊息固然會擾動心理,但心理的欲念也會導致生理的渴求。

二、情欲是自體愛所延申出來的境界愛,是我愛所拓展出來的我所愛。在諸種欲望之中,情欲繫縛眾生的力量最為猛烈,它能覆障解脫,但並不是罪惡,因此被歸類為「有覆無記」法。

三、中國古諺云:「萬惡婬為首」。原因是:情欲本身雖無罪,卻可能因縱情恣慾或獨佔心態,而導致傷己傷人的罪行。

四、因此,修道者必須戒絕情欲,專修梵行,以獲致心靈的超脫;世俗人雖不必戒絕情欲,卻必須節制情欲(不邪淫),以保障家庭的和諧,配偶與後代的福樂。

五、 眾生名為「有情」,因此情欲是大多數眾生的自然反應。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情與欲可依戒學以節制之,依定學以遠離之,依慧學以超脫之——透過戒律的規範, 可以讓人節制情欲的發展。透過禪定的修習,可以讓身心輕安,自然離欲。透過智慧的觀照,可以將情感轉化,並昇華為疼惜眾生的大慈悲心。

以 上五點,可以說是情欲的共同特質,異性戀與同性戀,同樣都是情欲,因此同樣擁有前述共同特質——兩者並沒有神聖與罪惡的分野,也沒有蒙受祝福與承受詛咒的 殊遇。兩者的情欲,同樣構成繫縛身心的猛烈力道;同樣會因縱情恣慾或獨佔心態,而導致傷己傷人的罪行;同樣可予以節制或予以戒絕;同樣可予以轉化或予以昇 華。以異性戀的立場來指摘、歧視或質疑同志,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也因為佛法對情欲有如上見地,因此在佛教中,同志較未受到宗教性的壓迫與詛咒,也未被視作需要「矯治」的病患;同志的情感生活,並未受到眾多的注目與討論。至多是「不習慣」旁觀同志戀人的親蜜動作,但話說回來,吾人又何嘗「習慣」旁觀異性戀人大剌剌的親蜜動作呢?

夫 物不得其平則鳴。既然在佛教中,鮮見類似其他宗教對同志不利的神學論述,不曾出現「到底是要接納同志,還是要改變同志(的性傾向)」的兩造辯論,自然也就 不會產生同志們強烈的不平之鳴。大家似乎很有默契地將同志的性取向,劃歸個人生活慣性,禮貌地保持著緘默態度,而不會就著道友或信眾的性傾向,作出主動的 調查或訪談。

然而,難免還是有些負面的聲音,出現在佛教圈裡。此中最常聽到的就是業障論,聲稱同志的性取向,來自惡業的招感。然而我們要問:

一、 同志較諸異性戀者,真有較為深重的業障嗎?是殺、盜、婬、妄的哪一樁,足以與同志產生必然的因果關聯?要知道,同志本身,並不因其性傾向而受生理或心理之 苦;同志之所以受苦,更多時候並非來自業果報,而是來自異性戀的主流文化。倘若去除了這種文化偏見,同志的身心安樂,與一般異性戀者是毫無差異的。

二、 同樣的荒謬邏輯,出現在對待女性、殘障、病患、災民、奴隸與動物的身上。好像她(他、牠)們屈居弱勢而承受苦迫,是活該報應似的。這種濃厚宿命論氣息的 「像似佛法」,廣泛流傳於佛教界,以紫奪朱。持此論者,不但無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而且經常對受苦眾生「傷口抹鹽」,讓她(他、牠)們倍增二度傷害。

三、 退一步言,即使同志的性取向,真有來自惡業招感的成分,但試問無始生死以來,誰能保證自己沒有惡業?各種不同的惡業,招感不同的苦異熟果。面對眾生的苦異 熟果,佛弟子理應學習佛陀的「護生」精神,悲憫、拔濟、協助其離苦得樂,斷無視其苦為「惡業招感」而予以壓迫與詛咒之理。

四、更何況,同志的身心狀態,大都良好,只要對他們不施以歧視、壓迫,他們可以自得其樂,還不需被施以悲憫、拔濟。

五、 惡業有種種,歧視、壓迫以惱害眾生,正是惡業之一。準此,同志的性取向,是否有來自惡業招感的成份,尚未可知;但是對同志的歧視、壓迫,肯定就是惡業;社 會中如果存在這種共同偏見,那就是惡法「共業」。因此歧視同志的異性戀者應該斷除如是惡業,並以「平等對待一切眾生」的清淨共願,來改變歧視同志的惡法共 業。

異性戀主流文化對同志所施加的惡業,只要一日不改,那麼,同志將自己的性傾向當作是一種深邃的秘密,就成為無可避免的心理自衛機 轉。這或許也導致許多同性戀情,因於當事人的焦慮感、不安全感,以及欠缺社會性支持,而無法免於悲劇性的結局,乃至造成了部分畸形發展的性泛濫現象。世人 面對此諸同志悲情,不但無法體會「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道理,反倒有意無意地將這些戀情失敗的悲劇與性氾濫的現象,拿來證明「同志」在品格與生、 心理方面,確乎較為卑劣,這當然更激發了同志的憤懣之情與不平之鳴。這種惡性循環的互動模式,於是攪拌出了更多的惡業與苦迫。

為了改善前述惡業與苦迫循環無已的不良現況,同志運動實有其必要。作為一個眾生平等論的服膺者,佛弟子應大力支持同志爭取平等對待的權益,而不祇是保持高度禮貌的緘默而已。

九五、八、十六 于尊悔樓

http://www.shop2000.com.tw/shop2000_prog/templet/news/newsr.asp?newssn=1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