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教與現代科學二十方面的一致性及
科學與宗教的相容性和互補性(下)
◎張一方
(續上期)
「今天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衝突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14,而佛陀在本質上並沒有把宗教「內涵同神聯繫起來」。在全世界的各種 主要宗教中,佛教特別具有寬容性。甭說歷史上從未發生過佛教對知識份子和科學的迫害,而且這也完全不符合佛教的本意。不僅如此,佛教還以其特有的博大的包 容性和現代科學具有諸多的一致性。下面我們管窺蠡測,從二十方面進行簡短論述。
1、如果進化論對「人是上帝的寵兒」之說發生過巨大衝擊的話,那麼主張眾生平等,「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的佛教卻與進化論頗有一致之處。
2、《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及大乘空宗的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相應於能量、物質等的守恆和轉化定律。
3、《圓覺經》中所說:「雲駛月運,舟行岸移」,布袋和尚偈「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是相對運動。「四大海水入一毛孔」,「須彌山入芥子」都表明「須彌山為小,芥子為大」的大小相對。這些與相對論的基本思想一致。
4、《中論》說:「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符合廣義相對論關於「物體的質量及其運動決定時間和空間的形狀和彎曲程度。」
5、《華嚴經》說:「唯心所觀,唯識所變」與量子物理的測量原理具有共同性。
6、一九六二年物理學家蓋爾曼(M. Gell-Mann)把數百種基本粒子分為幾類,所用的八重法,其名稱就直接源於佛經的八正道、八重法。以後,他還為此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並且,他在此基礎上提出目前物質組成的最小單元,夸克(quark)。
7、佛教中的成、住、壞、空與熱力學和普里高津(I. Prigogine)的耗散結構理論中指出,系統形成、封閉、熵值增加至極大,最後滅亡相一致。
8、一九八七年,曼德爾布羅特(B. B. Mandelbrot)創立了分形(fractal)。它的幾何特徵是,在一個系統中局部與整體具有相似性,其基本結論之一是空間維數可以是分數。佛教中 具有豐富的分形思想。《華嚴經》中指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唐代高僧,佛教天臺宗創始人法藏(643-712年)就明確提出這種自相似性。宋代禪宗臨 濟宗高僧方會(992-1046年)在《古尊宿語錄》中進一步闡述了「一即一切」的思想,認為「一塵才舉,大地全收」,「於一毫端,現寶王剎」。禪宗高僧 玄覺在《永嘉證道歌》中說:「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這些和程朱理學都論述了天地萬物中各種事物間存在的普 遍性和彼此之間相似的分形特徵。
9、佛教中的漸悟和頓悟類似物理學中的不同相變。其中頓悟更相應於托姆(R. Thom)的突變論。
10、在天文學方面,佛教中的一劫為43億2千萬年,它與地球年齡(約45億年)近似相等。在宇宙論方面,大爆炸學說與基督教的觀點存在一致性15;而膨脹後收縮的循環假設與佛教的輪迴說具有相似性。
11、《心經》中指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現代科學中可以有三層意思:(1)有形的物質(色)正反相遇會互相湮 滅。(2)真空中可以產生正反粒子對,有些科學家認為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就是無中生有。(3)物質在大小兩方面都是非常非常空虛的。定量估算,可知我們的世 界大也空空,小也空空。一方面,已知物質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如果原子核是一個一厘米大的球,則電子圍繞原子核就形成一個一公里大的原 子;另一方面,目前測得的宇宙平均密度約為每立方米十億億億分之三克,或者相當於一百分之一克的物質分散於地球體積中。如此空虛的物質組成了紛繁的大千世 界,令人驚訝!
12、按照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並不是沿著固定的軌道,而是以不同的幾率出現在核的周圍。因此著名的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 Popper)認為,物理世界本身似乎已經非物質化,它變得更像一朵雲,而不是更像一塊岩石。這進一步從理論上闡述了「色即是空」。
13、一九五七年埃弗里特(H. Everett)提出存在多世界的假設。以後,惠勒(J. Wheeler)、霍金(S. W. Hawking)等基於宇宙波函數發展出平行宇宙的理論。平行宇宙通過愛因斯坦-羅森(Einstein-Rosen)橋互相聯結。佛經中的三千大千世界 以須彌山為中心,其四周以鐵圍山為限,稱一世界。此世界的數千倍稱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數千倍稱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數千倍稱大千世界。這種三千大千世界 和科學中的多世界、平行宇宙具有某種一致性。
14、最新的物理理論——超弦(Superstring)可以解釋粒子和時空本性,可以統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令人驚訝的是它必須是10維空間。佛經 中有各種十地,如智度論中的三乘十地,大乘經中的大乘菩薩十地,大乘同性經中的四乘十地,及真言十地,密宗十地等。此外,還有摩訶止觀的十境,天臺宗的圓 融無礙的十法界。而且佛具十身,可以融通三界(現代科學中可以模擬於微觀、宏觀和宇觀),法相無窮(可以模擬於各種相互作用統一)。
15、二○○三年五月美國杜克大學的法蘭納根教授,基於美國學者對各種人腦電波的研究,在《新科學家》上提出,虔誠的佛教徒大腦中的「喜樂中樞」比一 般人活躍,而「嗔懼中樞」則比一般人沈寂。例如,實驗發現打坐可以抑制大腦中主管憤怒、焦慮、恐懼記憶中樞的「杏仁核」的活動。
16、現代腦科學研究發現,許多人同時沉思會自發地影響彼此的大腦和心靈,從而產生某種集體意識。這種能夠達到腦波形同步的人群規模數沒有已知的極限。科學家把它稱為佛場(Buddha-fields)。
17、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J. W. Hastings和K. H. Nealson研究了V. fischeri細菌的共同發光現象。一九八三年R. Silverman對此進行了鑒定。最近,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教授B. L. Bassler研究了細菌語言,由此它們具有區別異己的能力,可以互相溝通並改變行為,進而彼此協同,共同進化。並且她發現這種語言具有方言和通用語的差 別。這具體證明了「眾生平等」的佛教思想。現代人們還提出了動物福利學。
18、不僅佛教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傳統文化與古代建築的貢獻是自古就有的,而且現代研究人類對待生態的行為規範和倫理價值的生態倫理學,與佛教的基 本宗旨完全一致。唐代高僧湛然(711-782年),被稱為佛教天臺宗九祖的荊溪尊者就在佛教主張「眾生(有情動物)平等」的基礎上,進而提出「無情有 性」的觀點,認為沒有感情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如草木山石都有佛性,都是平等的。禪宗也提出「青青翠竹,儘是法身」。他們和宋代的程朱理學應該是生態倫理 學的先驅者16。
19、由於地球、太陽甚至宇宙都將必然趨於滅亡,因此,大科學家達爾文在《自傳》中極度痛苦地陳述:「人在遙遠的未來將會成為比現在更加完美得多的生 物,那麼人和其他所有有知覺能力的生命在經歷了這樣持久、緩慢的進步後,注定徹底滅絕,是一種難以容忍的思想。」羅素也說:「人是各種起因的產物,這些起 因對他們正在走向末日毫無預見性;他的出生、成長、希望和恐懼、愛以及信仰,都不過是原子偶然聚集的結果;火、英雄主義、強烈的思想或感情都不能永生不 死;這個時代的所有勞動,所有專心,所有靈感,人類智慧在最輝煌時候的所有光芒,都注定要在太陽系的莫大死亡中滅絕;還有,人類成就的整個殿堂必不可免地 將埋在宇宙瓦礫的廢墟之下——所有這些雖然遠沒有擺脫爭論,但還是如此近乎肯定,沒有反對它們的哲學能夠有望成立。只有在這些事實的框架內,只有在徹底絕 望的牢固基礎上,才能安全地建造靈魂的家園。」
人類及整個世界,可能是在無限膨脹的宇宙中,隨著溫度的不斷降低而最終在冰中毀滅;也可能因為太陽在五十億年後發生大爆炸而吞沒地球,或者宇宙在膨脹 後又出現收縮,而在大火中毀滅。佛教認為生死無邊,稱為死海;世界將死於劫末之大火,稱為死火。佛教中的四諦之一就是滅諦。
20、佛教中四諦的最後一個是道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道就是自然規律。按照卡普拉在《物理學之道》中闡述的觀點,現代物理學和佛教等東方神秘主 義在許多方面是一致的。李政道在《粒子物理和場論簡引》中,以老子的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與六祖惠能所言,「說是一物即不中」的 禪,在詞意兩方面都相同)結束,用於說明科學家無法預告未來,粒子物理的歷史曾經充滿出乎意料的發現,它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也將進一步經受重大改變。
此外,道又有能通的意思,包括善業通人而至善處,惡業通人而趨惡處;有排除一切障礙而無礙自在等意義。道諦是出世間之因果,從無漏三學達到涅槃的正道。它可以解脫生死,游戲神通,達到「出離生死而入涅槃」的境界。一九八八年,三位物理學家莫里斯(M. S. Morris)、索恩(K. S. Thorne)和尤爾塞烏爾(U. Yurtsever)從科學上論證了時間機器存在的可能性17、18。由此經過時空隧道(一種具體的道),某些人甚至整個人類可以飛出現實世界,徹底逃脫以後的滅頂之災。
由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應該以一種新的積極的更加寬容的態度探討人類創造的各種文化,包括科學與宗教等,讓人類進入一種更加文明和諧的社會!
參考文獻:
【14】、 A. 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許良英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79版,181-186頁。
【15】、 A. E. 麥克格拉思:《科學與宗教引論》,王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版,216-219頁。
【16】、 曾健,張一方:《社會協同學》,科學出版社。2000版,166-168頁。
【17】、 M. S. Morris,K. S. Thorne & U. Yurtsever, Wormholes,timemachines,and the weak condition, Phys. Rev. Lett. ,61(1988)1446.
【18】、 M. S. Morris&K. S. Thorne, Wormholesinspacetimeandtheiruseforinterstellartravel:atoolforteachinggeneralrelativity, Amer. J. Phys. ,56(1988)411.